只用短短29分钟就把所有的木箱搬到了停车点,倒是葛坚他们装车的忙不过来。
搬完木箱后,杨潞飞他们三个又将洞口封了起来,以免被人发现引起不必要的麻烦。
这一趟陆平之行,终于完美的划上了句号。
遗憾的是,杨潞飞没有在山洞里找到这批古玩的来路,只能从古玩的类别等方面推测或许与明代宫廷有关,至于为何被人留在了这里,却没有丝毫的头绪。
返回京城,两台车先后开进了杨潞飞的四合院里,卸下木箱就离开了,108个木箱按不同古玩类别存入了不同的库房。
道益博物馆的建设已经拉开了序幕,工作人员的招募也已经完成,由京城大学单独编班,进行为期一年的入职前培训。
“从今天起,我们开始清理工作,现在我来分下工,陈华负责编号,明华负责收录!”
杨潞飞定制的博古架终于送到并摆放好了,这天吃过早餐后,他就招呼陈华和钟明华一起下宝库,开始对无名宝藏中的古玩进行整理保养。
第一个木箱被打开,里面是用草料覆盖保护着的玉器。
在无名宝藏中,除了书画作品是用油纸和棉絮包装保护外,其余古玩用的都是草料,杨潞飞估计这些材料有可能是马匹等动物的口粮,被临时拿来保护古玩。
杨潞飞从草料中取出的第一件玉器就是一个奇形怪状的“家伙”,如果不是有识海这个强大的存在,他也读不出是什么名称和用途来。
这是一枚西汉兽首纹铭文玉剑格,外形好像一个山字,凸顶,中间雕刻着一只张牙舞爪的猛兽,似虎又似豹。
剑格又叫“琫”,是古代佩剑的剑身与剑柄相连的地方的玉质的装饰物,除了好看之外,还有保护手的作用。
难得的是,这个剑格上还有铭文,是“潞王自用”四个字,也证明了主人的身份。
可惜的是,这枚玉剑格与宝剑分离了,不是完整的一套。
不过,这枚玉剑格现在有了新的身份,那就是“道益YQ01号·西汉”。
“道益”指的自然是道益博物馆,“YQ”是玉器的拼音字母的声母,表明藏品的类别,“01”是编号,也就是第一号藏品,至于“西汉”就是古玩的年代了。
这种编号法是征求了一众老爷子老太太的意见后,杨潞飞做出的安排。
第二件收录的藏品的编码是“道益YQ002·明万历”,它的名字是“明万历和田玉螭龙纹抱月瓶”。
这件宝贝器型较大,通高32公分,宽24公分,厚8公分,用一整块和田玉雕琢而成。
抱月瓶也有被称做扁壶,通常为圆扁状,大多接近于圆形,上端有小口,短颈,颈部立体雕琢对称的两个耳朵,底部为圈足,无款,壶面雕琢的是螭龙纹。
光是这么大一块接近于羊脂玉的和田玉,从材质来判断就已经是价值连城了,何况,他还是一件出自宫廷的艺术珍品。
杨潞飞见过了太多的宝物,也拥有了巨额的财富,但是在清理这十几个木箱的玉器后,神经也变得麻木了。
大大小小2347件,是木箱里所有玉器的数目,这些玉器的年代几乎囊括了华夏历史上从商周到明代所有朝代。
材质以和田玉为最,另外还有云南玉、蓝田玉等等……
而这两千多件玉器,只是杨潞飞挑选出来作物道益博物馆玉器藏品,编号收录的。
还有一些玉器,比如子冈牌,杨潞飞就只收录了32件,其余十几件因为品相、材质等原因被剔了出来。
仅仅是整理玉器,他们三个就花了整整一个星期。
接下来,他们整理的是铜器。
华夏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铜器的国家之一,在新石器时代晚期,在仰韶文化遗址就出现了小件铜器,当时采用的是模铸法。
到了夏商周时期,青铜器大量出现,并已采用纹饰装饰,得到了广泛使用。
到了秦代至两汉时期,青瓷的大量出现冲击了青铜器的铸造和使用,而青铜器也开始向生活实用器转变,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器壁轻薄,光素无纹饰居多。
由于佛教的传入和盛行,从汉代开始就出现了铜造佛像,这种佛教造像艺术发展到明清时达到了极盛时期,还产生了藏传佛教造像等流派。
明嘉靖年间,发明了在纯铜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锌练出黄铜的技术,黄铜就以色泽优美和利于加工的特性被广泛使用,青铜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被杨潞飞预留为“道益TQ01明宣德”到“道益TQ03明宣德”的,就是大名鼎鼎的宣德炉。
编号为“道益TQ004明嘉靖”的是一尊铜鎏金观世音菩萨坐像。
只见观世音菩萨结跏跌坐于大莲台之上,佛衣宽大,头部丰满圆润,戴化佛宝冠,双目闭合,双手相握施普泰养印,跣足而坐。
莲台呈半球形状,体积比较大,中间有一柱状支撑,下面则是六角形的底座。
这尊佛像
第88章 开启无名宝藏(2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